2025年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认定未通过原因剖析

2025-08-05
浏览 19 分享 分享
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 2025 年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认定和复核工作的通知》(工信厅企业函〔2025〕190 号)及《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2025 年度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认定与复核工作秉持着高标准、严要求、重实效的准则有序推进。其目标在于精准筛选出那些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层面优势突出,并且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切实发挥 “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 关键作用的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然而,部分企业遗憾未能通过认定或复核,深入探究,主要原因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一、申报材料存在严重基础性瑕疵,止步于形式审查
要件缺失或严重不符
企业未能严格按照《暂行办法》及 190 号文的明确要求,完整提交基础申报材料。其中,近两年审计报告问题较为突出,诸如缺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关键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类型不符合规定,如出现保留意见、否定意见等情况;研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不规范,或是未能达到规定标准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大打折扣。
数据真实性存疑或逻辑矛盾
申报材料中的关键数据,例如营业收入、研发投入、专利数量、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等,在不同部分,像审计报告、专项审计、自述报告中出现显著不一致,且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同时,填报数据与所提供的佐证材料,例如专利证书、销售合同、检测报告等,无法相互印证,难以形成有效的证据链,严重影响了申报材料的可信度。
形式规范性问题突出
材料装订未遵循要求,签章不全,关键信息模糊不清,或者未在指定系统按时准确填报等形式上的疏忽,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成为企业申报路上的 “拦路虎”,使得申报材料连后续实质评审环节的门槛都无法跨过。
二、核心评价指标未达《暂行办法》硬性规定
专业化指标不达标
  • 主导产品界定模糊:企业未能清晰明确地界定自身的主导产品,无法精准聚焦于核心业务领域,难以有力证明其产品属于 “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或产业技术基础” 等关键范畴。
  • 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不足:近两年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未能持续稳定保持在 70% 以上,这意味着企业在核心业务的专注度和发展的稳定性方面,未能达到认定标准的要求。
  • 市场占有率证明不足:主导产品在所属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方面,企业无法提供权威第三方数据,或者详实可靠的市场分析报告来佐证其在全国处于前列水平(通常指前三位或前五位),难以展现其在细分市场的强大竞争力。
精细化指标存在短板
  • 管理制度不健全:精细化管理制度,如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ISO9000、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ISO45001 等不完善,或者即便有相关认证,却未能有效运行。部分企业的认证证书甚至已经过期,却未及时更新,反映出企业在管理体系建设和维护方面的不足。
  • 流程与服务体系不完善:企业未能建立起规范化的流程管理和产品服务体系,在提供相关佐证材料时,内容单薄、缺乏说服力,无法充分体现企业在精细化运营方面的成果。
  • 荣誉与知识产权运用不足:近两年企业未获得省级及以上质量奖项、质量标杆、驰名商标等荣誉,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效益不高,未能将知识产权有效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特色化优势不突出
  • 独特性证明乏力:企业无法清晰阐述并提供有力证据,证明其产品或服务具备显著的独特性、独有性、独家生产特点,也难以证明掌握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等关键要素,在特色化方面缺乏足够的亮点。
  • 品牌影响力欠缺:企业在细分行业内的品牌影响力有限,缺乏辨识度和美誉度。从提供的证明材料,如行业排名、用户评价、媒体报道等来看,缺乏足够的说服力,难以凸显其在细分市场的特色品牌价值。
新颖化(创新能力)硬性条件未满足
  • 研发投入强度不足:在 2023、2024 年度,企业研发费用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比重均未达到《暂行办法》规定的最低门槛,通常要求达到 3% 以上,这直接反映出企业在创新投入方面的不足,无法为持续创新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 创新成果质量与数量欠缺
  • 发明专利数量不足: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尤其是自主研发的 I 类高价值发明专利数量不足,或者专利与主导产品核心技术关联度低,无法体现专利对核心业务的支撑作用。
  • 研发机构层级或运行效果不佳:自建或协同的研发机构,如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在层级上较低,或者运行效果未能达到要求,无法有效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 标准制定参与度低:近三年企业未主持或参与制(修)订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行业技术规范制定方面缺乏话语权,难以彰显其在行业内的技术引领地位。
  • 科技奖励缺失:企业未能获得与主导产品相关的省级及以上科技奖励,在科技成果认可方面存在空白,影响了对其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 数字化与绿色化成效不明显: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发展方面,企业投入不足,成效不显著,未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新兴发展领域缺乏竞争力。
2025 年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认定未通过原因剖析
三、创新能力可持续性与成长性存疑
研发体系不健全
企业缺乏稳定的研发团队,无法保证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没有建立起持续的研发投入机制,使得研发工作容易受到资金波动的影响;同时,缺乏清晰的创新发展规划,导致创新活动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难以形成有效的创新成果积累。
产学研合作深度不够
虽然部分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合作,但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技术转化成果。合作过程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合作无法深入推进,无法充分利用外部科研资源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技术储备不足
企业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未能积极跟踪和储备相关技术,在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方面布局滞后。这使得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和行业升级时,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难以保持竞争优势。
成长性指标欠佳
企业近两年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偏低,表明其市场拓展能力和持续增长潜力不足。可能由于产品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萎缩、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企业在成长性方面无法满足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的认定要求。
四、合规经营与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瑕疵
严重违法违规记录
近三年,企业在重大税收、环保、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知识产权侵权等方面存在行政处罚或失信记录,以信用中国等官方平台查询结果为准。这些不良记录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和信誉,与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应具备的良好合规经营形象背道而驰。
数据安全与合规风险
对于涉及数据处理业务的企业,若未能证明其在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各个环节符合《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将面临数据安全与合规风险,这也成为企业认定过程中的一大阻碍。
负面社会影响
企业存在重大劳资纠纷,未能妥善处理员工权益问题;或者在面对负面舆情时,处理方式不当,导致企业形象受损。这些负面社会影响反映出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和危机管理方面的不足,不符合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的综合评价标准。
五、复核企业未能展现持续提升或停滞不前
核心指标下滑
对比初次认定时,复核企业在研发投入强度、发明专利数量、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营业收入增长率等关键指标上出现明显下滑趋势,无法维持甚至提升自身的 “小巨人” 水准,说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未能持续保持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未达发展预期
在创新能力建设、产业链协同、数字化转型、国际化拓展等方面,复核企业进展缓慢,未能按照《培育方案》中设定的阶段性目标推进。这表明企业在战略执行和发展规划落实方面存在问题,无法有效利用前期认定带来的资源和优势实现进一步发展。
未能适应新要求
随着政策导向和行业发展趋势的变化,《暂行办法》及 2025 年 190 号文中可能调整或新增了一些导向性要求,如更加强调产业链安全韧性、绿色低碳发展、人工智能应用等。部分复核企业对这些新要求响应不足,未能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战略和业务布局,与时俱进提升能力,从而在复核过程中被淘汰。
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认定对企业在材料准备、核心指标、创新能力、合规经营等多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企业若想成功获得认定或通过复核,需全面自查自纠,针对上述常见问题提前规划、精准施策,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以满足认定标准的动态变化。
 
自己申报担心踩坑,可以免费咨询卧涛:18755196600(微信同号)
推荐资讯
2025 年安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数学和应用研究” 等重点专项申报条件|截止时间8.21
2025 年安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数学和应用研究” 等重点专项申报条件|截止时间8.21
2025-07-17 点击查看
奖补200万|安徽2025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申报条件
奖补200万|安徽2025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申报条件
2025-07-11 点击查看
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中心申报条件|奖补助力
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中心申报条件|奖补助力
2025-07-10 点击查看
2025年新增52家|安徽省先进级智能工厂申报条件
2025年新增52家|安徽省先进级智能工厂申报条件
2025-07-10 点击查看
攀登学术高峰|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条件解析
攀登学术高峰|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条件解析
2025-07-10 点击查看
高企认定:为什么聪明的企业都找 “外援”?
高企认定:为什么聪明的企业都找 “外援”?
2025-07-09 点击查看

极速响应

第一时间相应你的需求

专属服务

服务顾问全程多对一服务

信息安全

平台赋能保障客户信息安全

售后无忧

承诺3年售后服务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18755196600联系邮箱:wotaokeji@163.com地址:合肥市高新区香樟大道国信大厦
卧涛科技公众号
版权所有© 卧涛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备13016955号-35